美高梅

百公里加速 5 秒红线:公安部新规背后的安全与性能博弈

  2025 年 11 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示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以 “乘用车默认百公里加速不少于 5 秒” 的核心条款,在汽车行业掀起轩然大波。相关线 亿次,超跑车主焦虑、普通车主点赞、车企紧急应对,一场关于 “速度与安全”“技术与规范” 的全民大讨论正式拉开序幕。

  这份被网友称为 “性能车限速令” 的政策,并非简单的参数限制,而是我国机动车安全标准从 “被动防护” 向 “主动预防” 转型的标志性举措。在新能源汽车加速性能突飞猛进、道路安全风险持续攀升的背景下,5 秒加速红线的划定,既是对当下交通现状的回应,也预示着汽车行业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本文将从政策溯源、技术细节、行业震荡、社会争议等多个维度,全面解码这场牵动亿万人利益的汽车行业 “安全革命”。

  “政策的出台绝非偶然,而是基于血淋淋的事故教训。”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失控事故同比激增 47%,其中 73% 的事故源于驾驶员无法适应电机瞬时高提速,新手误操作风险更是高达 82%。

  城市道路成为事故高发区。超九成停车场、小区内的碰撞事故与过快加速直接相关。2025 年 3 月泉州发生的惨剧至今令人警醒:一辆百公里加速 1.98 秒的新能源车在市区狂飙至 150km/h,避让车辆时因惯性过大失控,撞击动能相当于普通家用车的 4.2 倍,造成 3 人死亡、5 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同年 10 月,深圳某小区内,一辆新能源车因驾驶员误踩加速踏板,瞬间冲出撞毁围墙,导致两名行人受伤。

  这些事故的共性特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 “瞬时爆发力” 与驾驶员的操控能力严重失配。传统燃油车需要逐步提升转速才能释放最大扭矩,而电车能瞬间爆发峰值动力,这种性能差异让习惯了燃油车驾驶逻辑的消费者猝不及防。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调研显示,超六成新能源汽车车主表示 “曾因加速过猛出现过险情”,近四成新手车主承认 “对车辆动力输出缺乏预判”。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参数竞赛” 成为政策出台的另一重要背景。为抢占市场卖点,众多车企将 “百公里加速” 作为核心营销指标,从 3 秒级到 2 秒级,加速成绩不断被刷新。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版百公里加速低至 1.99 秒,比亚迪汉 EV 千山翠版达到 3.9 秒,MG Cyberster 更是进入 3.8 秒区间,甚至部分 10 万元级别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加速性能也能轻松突破 5 秒。

  “2 秒的加速性能,这都没有意义,不要以为在城市道路上漂移多么牛逼,其实是个很愚蠢的行为。”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此前的公开批评,精准点出了行业乱象。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 5 秒内加速车型销量达 12.6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 70%,但在日常城市道路行驶中,95% 的场景下车辆加速性能未被充分利用,反而因动力冗余过大增加了操作风险。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明指出:“当车辆性能远超道路承载能力和驾驶员操控水平时,技术优势就转化为安全隐患。公安部此次出手,本质上是对行业‘技术过剩’的纠偏。”

  我国机动车安全标准的演进轨迹,清晰地指向了 “主动预防” 的发展方向。从最初的安全带、安全气囊等被动防护装置,到后来的 ABS、ESP 等主动安全系统,再到如今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汽车安全的内涵不断扩展。此次加速限制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安全标准从 “部件安全” 向 “系统安全” 的全面升级。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5 秒阈值的设定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大规模数据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驾校教练车的百公里加速普遍在 8-12 秒,普通燃油车的加速时间也多在 5 秒以上,这一速度区间是新老司机都熟悉的安全范围,能为驾驶员提供充足的反应缓冲。“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为所有车主建立一道安全基线,尤其是保护新手和弱势群体。”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对加速限制的规定极为明确:“乘用车每次上电或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 0-100km/h 加速时间不少于 5 秒的默认状态。” 这一表述包含三个关键信息:

  首先,限制范围是 “默认状态” 而非 “极限性能”。政策并未禁止车辆具备更快的加速能力,而是要求将高性能模式设为 “可选功能”。用户需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完成相关培训后,方可切换运动模式释放全部性能。这种 “默认安全 + 手动解锁” 的模式,既守住了公共安全底线,又兼顾了性能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适用对象覆盖所有乘用车。目前市面上百公里加速 5 秒内的车型超 80 款,涵盖豪华品牌与自主品牌,既包括保时捷 718(4.2 秒)、宝马 M2(4.3 秒)等传统超跑,也包含特斯拉 Model 3 高性能版、比亚迪汉 EV 千山翠版等热门新能源车,MG Cyberster(3.8 秒)、哪吒 GT(4.9 秒)等国产性能车也在其列。

  最后,实施时间尚未最终确定。意见稿目前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拟在公示后 6 个月正式实施。值得注意的是,新规仅针对实施后生产、销售的新车,已售车辆不受影响,无需进行改装调整,年检标准也保持不变。

  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性,征求意见稿还增设了多项专项安全要求,形成了一套 “安全组合拳”:

  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纯电动、插混载客汽车在静止或蠕行时,需能检测误踩操作并自动抑制动力输出,同时通过声光信号提示驾驶人。该功能原理类似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的 “请抬脚” 警示系统,通过传感器判断踏板操作合理性,从技术上阻断低速场景的危险。

  动力电路快速切断:当车辆在纵向或横向方向上 150ms 内有不小于 25km/h 的速度变化,或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应能自动切断动力电路,同时非碰撞侧车门自动解锁,电动门把手配备机械应急装置,方便紧急逃生。

  动力电池安全防护:要求动力电池具备异常监测、记录和预警功能,发现热事件时及时提示车内人员;电池需设有定向泄压和压力平衡装置,保证泄压时不影响驾驶舱安全;车长超 6 米的电动客车,电池报警后 5 分钟内不得起火爆炸。

  这些条款与加速限制政策相互配合,构建了覆盖 “启动 - 行驶 - 碰撞 - 应急” 全场景的安全防护体系,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征求意见稿将加速限制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监管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全面的安全管控:

  辅助驾驶使用门槛: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需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确认驾驶人完成使用培训后,方可继续行驶。这一要求直接针对部分车主滥用智驾功能的现象,强化了驾驶员的主体责任。

  驾驶人状态监测: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激活后,车速大于 10km/h 时,应至少采用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方式,持续监测驾驶人是否在执行动态驾驶任务。这将有效遏制 “智驾脱手神器” 等违规改装产品的使用。

  娱乐功能限制:汽车行驶速度超过 10km/h 时,驾驶室前部显示装置应关闭和禁止开启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包括车内显示屏、抬头显示装置等,避免驾驶分心。

  “这些规定构建了‘人 - 车 - 系统’协同的安全框架,既限制了车辆的过度性能,也规范了人的驾驶行为,是交通治理理念的重大进步。”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浩表示。

  政策公布后,主流车企迅速作出回应,纷纷表示将积极适配新规要求。从应对方式来看,车企的调整主要集中在软件层面,技术难度相对较低:

  豪华品牌方面,宝马中国回应称,将通过软件升级优化驾驶模式设置,将舒适模式设为默认,运动模式和赛道模式需通过账号登录并完成安全培训后解锁。对于 BMW M 系列等高性能车型,其 M xDrive 智能全轮驱动系统、主动式 M 差速器等核心操控技术不受影响,极限性能得以保留。保时捷中国则表示,将为中国市场车型量身定制动力输出策略,在默认模式下限制扭矩输出,同时优化运动模式的激活流程,确保操作便捷性。

  自主品牌中,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企业已启动技术方案调整。比亚迪相关负责人透露,旗下汉 EV、唐 EV 等车型将通过 OTA 升级实现分级动力输出,默认模式下加速时间调整至 5.2 秒,用户完成线 秒的高性能模式。蔚来则计划在新车交付时增加 “安全驾驶培训” 环节,用户完成培训后才能激活狂暴模式。

  “对车企而言,这只是软件层面的小改动,不会影响车辆的核心竞争力。”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真正的挑战在于产品宣传逻辑的转变,过去‘加速秒数’的核心卖点将被底盘调校、安全配置、智能体验等综合性能取代。”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 5 秒内加速车型销量达 12.6 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 0.8%,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 70%。虽然市场占比不高,但这类车型往往是品牌技术实力的象征,对品牌形象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实施后,性能车市场可能出现 “良币驱逐劣币” 的格局。正规厂商生产的高性能车型通过合法的 “解锁机制” 保留核心竞争力,而依赖非法改装提升加速性能的灰色市场将受到严重打击。目前各地已在严查非法改装行为,这类车辆不仅无法通过年检,上路被查还将面临罚款、责令恢复原状等处罚,严重者可能被行政拘留。

  从消费端来看,性能车市场需求依然旺盛。2025 年前 9 月 BMW M 系列在华销量同比攀升近 30%,产品阵容已拓展至 25 款,说明真正的车迷追求的是 “可控的驾驶乐趣”,而非单纯的速度快感。新规实施后,性能车用户群体可能更加精准,盲目追快的消费者将被过滤,市场将向更理性、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政策不会让性能车市场萎缩,反而会让其更健康。” 张翔分析道,“未来性能车的核心竞争力将回归操控本质,底盘调校、转向精准度、制动性能等将成为品牌比拼的焦点,这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车企的技术调整也将传导至供应链环节。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无需改变电池核心技术,只需配合车企优化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动力输出策略;而汽车电子企业则迎来新的市场机遇,踏板误踩检测传感器、生物识别模块等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华为、Mobileye 等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已开始针对性优化相关技术。华为智能汽车 BU 表示,将为合作车企提供一体化的踏板误踩抑制解决方案,结合毫米波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实现误踩行为的精准识别,响应时间小于 50ms。

  “这是供应链向‘安全导向’转型的信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零部件分会秘书长陈士华表示,“未来供应链企业的研发重心将更多gfdsa地向安全技术倾斜,这与国家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高度契合。”

  新规得到了多数普通车主和交通参与者的支持,网络调查显示支持方占比达 62%。支持者的核心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道路无需极致加速。“城市道路限速一般在 60-80km/h,5 秒破百的性能完全够用,再快的加速除了制造噪音和危险,没有实际意义。” 一位北京车主在社交平台留言。不少网友表示,在早晚高峰拥堵路段,高性能车的加速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反而容易因频繁加减速引发剐蹭事故。

  其次,保护新手和弱势群体。驾校教练普遍点赞新规:“新手对瞬时动力毫无预判,5 秒加速更符合日常驾驶逻辑。” 数据显示,驾龄 3 年以内的新手驾驶员,驾驶高性能新能源车的事故率是普通燃油车的 3.2 倍。“我刚拿驾照时开朋友的电车,稍微踩重点油门就窜出去,手心一直冒汗。” 一位新手司机的吐槽引发广泛共鸣。

  最后,遏制飙车 “炸街” 乱象。夜间飙车、非法改装扰民一直是社会痛点,新规从生产端限制默认加速性能,配合各地的严查行动,将有效压缩飙车行为的生存空间。“以前小区附近深夜总有跑车炸街,现在有了这个限制,希望能清净下来。” 一位上海市民表示。

  反对声音同样尖锐,主要来自性能车爱好者、汽车博主和部分行业人士,核心争议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认为政策 “一刀切”,未能精准治理。汽车博主 “不是郑小康” 直言 “非常不妥”:“5.5 秒、6 秒的速度上来后,碰撞动能还是很大,根本解决不了鬼火炸街这类问题。” 反对者认为,真正的安全隐患是危险驾驶行为,而非车辆性能,应该通过加强执法、提高驾照获取门槛等方式治理,而非限制车辆性能。

  二是影响性能车用户的驾驶体验。“花大价钱买的性能车,每次启动都得手动解锁,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一位宝马 M2 车主表示担忧。部分超跑车主担心解锁流程过于繁琐,影响驾驶乐趣:“如果解锁需要人脸识别、答题培训,那谁还愿意买性能车?”

  三是质疑标准的科学性。有网友指出,车辆安全是系统性问题,底盘稳定性、轮胎抓地力、制动性能等参数的影响远大于单纯的加速时间。“要是底盘调校不行,就算 5 秒加速也能出危险,重点应该是提升车辆的综合安全性能,而不是单纯卡加速时间。”

  面对激烈争议,业内专家给出了理性解读。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专家王太勇表示:“政策的核心是‘默认安全’,而非‘禁止性能’,这是一种平衡的治理思路。” 他解释道,设置解锁机制既给了用户选择的自由,也通过 “二次确认” 的方式强化了安全意识,本质上是对生命安全的敬畏。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明则认为,争议的本质是 “个人驾驶乐趣” 与 “公共安全” 的价值平衡。“在公共道路上,个人权利的行使不能以牺牲他人安全为代价。新规通过技术手段划定了权利边界,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常规做法。”

  对于标准的科学性,李明指出:“5 秒阈值是基于全国 1.2 亿次驾驶行为数据和 3 万起事故案例分析得出的,是兼顾安全性和实用性的最优解。” 他同时承认,任何标准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后续可能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此次政策调整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目前,多数国家尚未针对乘用车加速性能制定强制性标准:

  欧盟现行fdsas法规仅对商用车加速性能提出限制,要求总质量大于 3.5 吨的货车 0-50km/h 加速时间不超过 25 秒,对乘用车则无相关要求;美国 NHTSA(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监管重点集中在碰撞安全、燃油经济性和 emissions 排放,未涉及加速性能限制;日本仅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禁止 “危险驾驶” 行为,未从生产端对车辆性能进行约束。

  少数国家采取了间接管控措施:德国要求高性能车必须配备限速装置,默认最高车速不超过 250km/h,但未限制加速性能;挪威则对加速性能超过 4.5 秒的新能源车征收更高的环境税,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市场。

  “中国此次将加速限制纳入国标,是全球首次从安全预防角度对乘用车动力输出进行系统性规范,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安全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表示。

  国际汽车品牌和行业组织对中国新规表现出高度关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总裁贝瑞德表示,将积极配合中国的标准要求,调整在华车型的动力输出策略,同时保留性能车的核心驾驶乐趣。特斯拉 CEO 马斯克则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理解政策的安全考量,特斯拉将通过软件升级为中国用户提供 “安全与性能兼顾” 的解决方案。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汽车安全技术委员会主席马克・施奈德表示,中国的政策探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ISO 正考虑将加速性能安全阈值纳入全球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范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其标准制定对全球行业具有示范效应。”

  一是产品研发逻辑转型。车企将从 “参数竞赛” 转向 “价值竞争”,研发重心将更多地投入到底盘调校、主动安全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等核心领域。余承东此前的表态已印证这一趋势:“百公里加速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和综合体验。”

  二是赛道经济加速兴起。性能车用户的极致驾驶需求将更多地转向封闭赛道,专业赛道运营、驾驶培训、赛事活动等相关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已有超过 50 家专业赛车场,预计未来 3 年将新增 30 家以上,形成千亿级的赛道经济市场。

  三是安全技术快速迭代。踏板误踩抑制、动力输出智能调节、驾驶人状态监测等技术将不断升级,推动汽车安全从 “被动响应” 向 “主动预判” 进化。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在智能安全领域的技术积累,将与车企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创新解决方案。

  目前新规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后续可能根据社会反馈进行优化调整。业内专家建议的优化方向包括:

  差异化标准:针对不同车型、不同使用场景制定分级标准,例如对用于赛道的专业赛车豁免默认加速限制,对城市通勤型新能源车强化安全要求。

  简化解锁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优化高性能模式的解锁方式,避免过于繁琐的操作影响用户体验,例如通过一次培训永久解锁,或采用 “人脸识别 + 简单确认” 的快捷方式。

  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根据事故数据、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情况,定期对加速阈值和安全要求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长远来看,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 “安全为基、性能为翼” 的和谐生态。这需要政府、车企、用户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层面,应持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既要守住安全底线,也要为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留出空间,避免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车企层面,需践行 “安全优先” 的发展理念,将安全技术融入产品研发的全过程,同时加强用户教育,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车辆性能,正确使用高性能模式。

  用户层面,应树立 “安全驾驶” 的核心意识,认识到公共道路不是赛道,极致性能的使用场景应限定在封闭赛道,自觉抵制飙车、非法改装等危险行为。

  “新规不是性能的终点,而是安全与性能协同发展的起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表示,“未来的汽车产品,既要满足用户对驾驶乐趣的追求,更要守住公共安全的底线,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百公里加速 5 秒的红线,划定的不仅是车辆性能的边界,更是公共安全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政策的及时介入为行业发展校准了方向,避免了 “技术至上” 带来的社会风险。

  这场关于速度与安全的讨论,最终将凝聚成行业发展的共识:汽车的核心价值是便捷与安全,性能的提升不应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新规的落地,不仅将推动汽车行业向更安全、更理性的方向发展,也将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汽车带来的美好生活。

  随着征求意见的推进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行业将在安全与性能的平衡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全球汽车安全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而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一场 “安全优先、体验升级” 的汽车消费新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导航栏目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 美高梅,成就璀璨时刻

手 机: 13923240796

电 话: 020-71505840

邮 箱: 56447027@qq.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197号美高梅大厦38号